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青山不老》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同时也传递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层含义,即人类通过努力可以让环境变得更好。
-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导学生实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荒漠化地区恢复成绿洲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吗?”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青山不老》。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查字典解决;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植树造林?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精读感悟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老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 “青山不老”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 如果你是这位老人,你会怎么做?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也可以分享自己参与过的环保活动经历。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个小任务,比如绘制一幅展现美好生态环境的作品或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期望。
总结回顾
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 主题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核心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 实际意义:呼吁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还能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