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这个怎么解决啊?快急疯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9 19:57:59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所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其代表作《陶庵梦忆》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西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夜景与游人情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深刻观察。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月。然月亦非真月也,乃人之眼底之月耳。余尝谓:“西湖之月,不独在天,亦在人心。”

七月半,俗谓之“鬼节”,僧寺建盂兰盆会,燃灯放河灯,以度幽魂。士女咸出,游人如织,灯火辉煌,喧闹非凡。然余独爱此夜,非为热闹,实为清幽。

余与友人夜泛舟湖上,风轻月白,水波不兴。舟行至苏堤,见两岸灯火如星,湖面倒映如镜。有老僧执灯而过,低声诵经,声如古钟,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或有少年才子,携酒登楼,对月赋诗;或有闺秀佳人,倚栏望月,低语细谈;或有商贾市井,饮酒喧哗,笑语盈盈。各色人等,皆聚于此,皆为一月而聚,皆因一景而欢。

然余观之,虽繁华似锦,却觉心中空落。盖因世人皆逐热闹,而忘却静心。余独坐舟中,望月沉思,觉此夜之月,非为众人所赏,实为我心所寄。

于是乎,余吟曰:“西湖七月半,人影如潮,月光如水。欲寻清静处,唯有我舟中。”

注释:

-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中元节”,民间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

- 盂兰盆会:佛教节日,僧人设法会超度亡灵,俗称“鬼节”。

- 苏堤:杭州西湖著名堤道,由苏轼主持修建。

- 老僧:指寺庙中的僧人,常在节日时参与宗教活动。

- “西湖之月,不独在天,亦在人心”:意为西湖的月亮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景象,更在于人们心中的感受。

- “欲寻清静处,唯有我舟中”:表达作者在喧嚣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心境。

翻译:

西湖的七月十五日,并没有特别值得观赏的地方,唯一可以欣赏的是月亮。然而这月亮也不是真正的月亮,而是人们眼中所看到的月亮。我曾说过:“西湖的月亮,不仅存在于天空,也存在于人的心中。”

七月十五日,民间称之为“鬼节”,寺庙里举行盂兰盆会,点燃灯火,放河灯,以超度亡灵。男女老少都纷纷外出,游人如织,灯火辉煌,气氛热烈。但我偏偏喜欢这个夜晚,不是因为热闹,而是因为它的宁静。

我和朋友乘船在湖上游玩,微风轻拂,月色皎洁,水面平静无波。船行到苏堤附近,看见两岸灯火如同繁星,湖面倒映着月光,宛如一面明镜。有一位老和尚手持灯笼走过,低声念着经文,声音如同古老的钟声,余音绕梁,令人心生向往。

有的年轻人带着酒登上楼阁,对着月亮吟诗作赋;有的女子倚在栏杆上望着月亮,轻声细语;还有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喝酒说笑,欢声笑语不断。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这里,都是为了这一轮明月而来,都是因这美景而喜悦。

然而我看着这一切,虽然热闹非凡,却感到心中有些空虚。因为人们都在追逐热闹,却忘记了内心的宁静。我独自坐在船上,望着月亮沉思,觉得这夜的月亮,不是大家所欣赏的,而是我心中寄托的。

于是,我吟道:“西湖七月半,人影如潮,月光如水。欲寻清静处,唯有我舟中。”

结语:

《西湖七月半》不仅是一篇描写西湖夜景的文章,更是张岱对人生、情感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用冷静而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一个喧嚣世界中的孤独与宁静,体现出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理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