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世之学者,常以言语为道,然古之圣贤,以简雅之文载大道。今人所言,多俚俗之语,虽易懂而失其精微;古文则辞约义丰,意蕴深远。故有志于文者,必先通古今之变,方可得其真髓。
夫白话者,俗语也,便于口耳之间,然若欲传之久远,岂可不求其文?昔者孔门弟子,记夫子之言,皆用当时之语,后人读之,犹觉亲切。然若欲为后世所诵,岂可不加润色?是以古人作《论语》,虽为语录,亦有文采,非徒口语而已。
今人习于白话,遂轻视古文,以为难学而无用。然不知古文者,乃中华文化之根柢,若弃之,则如断其血脉。吾尝见有人将白话文章译为古文,虽形似,而神不至,盖因其未悟文心也。
夫翻译之术,非徒字句之对换,当求其意与情之合。白话文直白浅显,古文则含蓄深远。若欲化俗为雅,须先明其理,后达其意。譬如“我今天很累”,若译为“余今日倦矣”,虽简,然失其情;若曰“余今日心力俱疲”,则稍近古意,然仍欠雅致。
故知翻译之道,贵在得其神韵,而非拘泥于字面。若能通古今之文,晓文理之变,方能于白话与古文之间,架设桥梁,使二者相得益彰。
是故,学者宜多读古文,习其法度,养其气韵,而后始能于白话与古文之间,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如此,则不仅可译文,更可传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