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碛中作》赏析】在唐代边塞诗的璀璨星河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豪迈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碛中作》便是他边塞诗中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疆风物的深刻观察,也流露出他对人生、家国的深沉思考。
《碛中作》原文如下:
>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 一身从夜白,万里向荒烟。
> 胡地多风沙,胡儿善骑射。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开篇“走马西来欲到天”,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奔赴边疆的情景。“欲到天”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到达天空,而是形容旅途遥远,仿佛行至天边。接着“辞家见月两回圆”,则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暗示离家日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一身从夜白,万里向荒烟”两句,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在茫茫大漠中前行的孤独与艰辛。夜色渐深,白发渐生,而前方则是无尽的荒凉与风沙。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也映衬出边塞环境的艰苦与险恶。
后四句转入对边塞生活的描写:“胡地多风沙,胡儿善骑射。”这里,诗人客观地描述了边地的自然条件和当地民族的特点,既没有贬低,也没有美化,体现出一种平实的态度。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抵御外敌的深切期望。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借古讽今,寄托了诗人对当时边防将领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有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岑参以他特有的敏锐与才情,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成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碛中作》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现实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文人不仅是吟风弄月的士子,更是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志士。岑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