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6 07:36:04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和《德经》四十四章,内容深刻,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一、《道德经》原文(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道德经》译文(节选)

第一章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被命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没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了名字,才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因此,常常从“无”中去观察事物的奥妙;常常从“有”中去观察事物的边界。这两种状态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称为“玄”。玄而又玄,是通向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译文:

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出现了;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恶也就随之而来。所以,“有”与“无”相互依存,“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低”相互衬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务,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人民。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预,生育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失去。

第三章译文:

不推崇贤能的人,百姓就不会争斗;不珍视稀有的物品,百姓就不会偷窃;不展示令人欲望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会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百姓内心空虚,肚子吃饱,意志柔弱,身体强健。经常让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得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以“无为”来治理国家,就没有不能治理好的事情。

第四章译文:

“道”就像一个空虚的容器,却永远用不完。它深邃莫测,好像是万物的本源。它磨去锋芒,化解纷争,调和光芒,混同尘土。它清澈幽远,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五章译文: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把万物当作草木一样对待;圣人也没有仁爱之心,把百姓当作草木一样对待。天地之间的运行,就像风箱一样,看似空虚,却不断产生能量。话太多反而容易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和。

三、结语

《道德经》不仅是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是现代人修身养性、处世立身的重要指南。它提倡“无为而治”、“清静寡欲”,强调顺应自然、谦逊低调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方面,《道德经》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阅读《道德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愿你在品读这部经典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