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陶侃尝出游》习题及答案】《陶侃尝出游》是一篇记载东晋名将陶侃生平事迹的古文,文章虽短,但内容精炼,寓意深刻,常被选入语文教材或文言文阅读练习中。本文通过讲述陶侃在一次出游时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勤政爱民、注重节俭的高尚品德。
一、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竹杖,问其何用。曰:“以拄杖。”侃曰:“此杖可作器用,岂宜独以拄杖?”遂取而折之,以杖为木,造器用。后人称其贤。
二、翻译
陶侃有一次外出游玩,看见有人拿着一根竹杖,便问他这根竹杖有什么用。那人回答说:“用来拄着走路。”陶侃说:“这根竹杖本来可以做成其他器具,怎么能只用来拄着走路呢?”于是他拿过来把它折断,把竹子制成各种器具。后来人们称赞他贤德。
三、词语解释
1. 尝:曾经。
2. 持:拿着。
3. 何用:有什么用处。
4. 拄杖:拄着拐杖。
5. 岂宜:怎么应该。
6. 折之:把它折断。
7. 造器用:制造成器具。
8. 称:称赞。
四、理解与分析
这篇短文通过陶侃的一次日常经历,反映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珍惜资源、注重实用的优秀品质。他看到一根看似普通的竹杖,却能联想到它的多种用途,体现了他“物尽其用”的思想。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受到推崇,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陶侃作为东晋时期的名将,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更以廉洁自律、关心百姓著称。文中通过一件小事,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他的智慧与品德。
五、习题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陶侃尝出游( )
- 问其何用( )
- 岂宜独以拄杖( )
- 造器用( )
2. 翻译句子。
- 此杖可作器用,岂宜独以拄杖?
- 后人称其贤。
3. 简答题:
陶侃为什么要把竹杖折断并做成器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参考答案
1. 解释:
- 尝:曾经
- 何用:有什么用
- 岂宜:怎么应该
- 造:制作
2. 翻译:
- 这根竹杖可以做成其他器具,怎么能只用来拄着走路呢?
- 后来的人称赞他贤德。
3. 简答:
陶侃认为竹杖可以制成其他有用的器具,不应该只用来拄着走路。他从中体现出珍惜资源、合理利用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善于发现事物的多种用途,避免浪费,做到物尽其用。
七、总结
《陶侃尝出游》虽然篇幅简短,但内涵丰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材料,更是培养节约意识和责任感的良好素材。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重视实践、倡导节俭的精神,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