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老人在荒山上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哲理,适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坚韧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老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老人植树的意义,感悟“青山不老”的深层含义。
- 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会人物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植树造林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绿化山林的视频或展示几张青山绿水的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青山吗?你觉得青山为什么能‘不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如履平地”“风沙肆虐”等词语。
3.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位老人有什么印象?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行为和心理的句子,体会他的坚持与执着。
- 例如:“他选择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
- “他没有儿女,但青山是他唯一的亲人。”
2. 小组讨论:
- 老人为什么选择在这样的地方种树?
- 他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 你从哪里感受到“青山不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青山之所以不老,是因为有像老人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自然。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讨论:如果你是那位老人,你会怎么做?你愿意为环保做些什么?
2. 播放一段环保公益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青山》。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老人的坚韧与奉献,更明白了“青山不老”不仅是自然的美丽,更是人类精神的延续。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爱护自然、守护青山的小卫士。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青山不老带给我的启示》。
2. 收集有关植树造林的名言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七、板书设计:
```
青 山 不 老
——一位老人的坚守与奉献
坚持奉献爱护自然
生命的力量青山的永恒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