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在线等,求秒回,真的很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2 09:26:08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一、活动名称:

《我眼中的我》——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

二、活动目标:

1. 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探索和表达自我,增强自我认知;

2. 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建立信任关系;

3.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与不足,提升自我接纳能力;

4. 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成长意识。

三、适用对象:

初中或高中阶段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四、活动时间:

90分钟(可分两节课进行)

五、活动准备:

1. 教案材料、活动卡片、纸笔、音乐背景(轻松舒缓);

2. 确定参与人数(建议8-15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3. 准备一个安全、舒适、开放的活动空间;

4. 心理辅导员提前了解每位学生的背景信息,以更好地引导活动。

六、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破冰与暖身(15分钟)

目的:打破陌生感,营造轻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活动形式:

“名字接龙”游戏。

规则:每人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并加上一个形容词(如“快乐的小明”、“安静的李婷”)。下一位同学需要重复前面所有人的名字和形容词,最后说出自己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彼此,并初步感知他人的特点。

第二环节:自我探索(20分钟)

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激发对自我的深度思考。

活动形式:

“我的关键词”写作练习。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5个描述自己的关键词(可以是性格、兴趣、能力等),并思考这些词背后的故事或原因。完成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关键词,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三环节:团体互动(30分钟)

目的:通过互动加深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增强团体凝聚力。

活动形式:

“镜子游戏”

步骤:

1. 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一人扮演“镜子”,另一人扮演“被照者”。

2. “被照者”做出动作或表情,而“镜子”需模仿其动作和表情,同时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

3. 交换角色后,两人互相分享感受,讨论“当我看到别人模仿我时,我有什么感觉?”“我是否能真实地表达自己?”

第四环节:反思与分享(15分钟)

目的:总结活动收获,强化自我认知与成长意识。

活动形式:

“我学会了什么”分享会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自己在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感悟。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收获,例如:“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勇敢”、“我开始更愿意表达自己了”。

第五环节:总结与展望(10分钟)

目的:巩固活动成果,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总结:

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同时尊重他人。

七、注意事项:

1. 活动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情感安全,避免强制分享;

2. 鼓励学生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参与活动,营造支持性的团体氛围;

3. 心理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与引导能力,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

八、延伸建议:

1. 可结合后续课程设计“自我成长计划”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

3. 定期开展类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成持续的成长支持系统。

九、教学反思:

本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探索自我,增强了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增加更多个性化元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基于实际教学经验编写,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