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 难点:体会“闲人”一词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在贬谪中的心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生平及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夜晚山林或庭院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然后提问:“如果你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独自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出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并介绍作者苏轼。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户”、“遂”、“相与”、“盖”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文章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 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景物来描写?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写景技巧。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提问引导: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闲”?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境?
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苏轼虽被贬,但仍能保持豁达的心境,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苏轼其他作品片段,如《定风波》《水调歌头》,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其一贯的乐观精神。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像苏轼一样,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强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欣赏美、珍惜当下。
(七)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一次夜晚散步的经历,要求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内容概括:
夜游承天寺 → 见月色清朗 → 看竹柏影子 → 与友共赏 → 表达心境
二、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比喻、对比
三、情感主旨:
豁达乐观、珍惜当下、感悟人生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课堂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