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总结归纳】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也是高考和会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以下是对2017年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的系统整理与归纳,内容涵盖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溶液、有机化学等主要部分。
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分类
化学中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如氧气(O₂)、铁(Fe);化合物则由不同元素组成,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
2. 元素与原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决定元素种类,电子决定化学性质。
3. 分子与离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H₂O、O₂;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Cl⁻。
二、元素周期表
1. 周期与族
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排列,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主族和副族分别对应不同的化学性质。
2. 金属与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中,左下方为金属元素,右上方为非金属元素。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而非金属通常为气体或脆性固体。
3. 常见元素及其性质
- 氢(H):最轻的元素,常用于燃料和工业生产。
- 氧(O):支持燃烧,是生命必需的元素。
- 碳(C):构成有机物的基础元素。
- 氮(N):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钠(Na)、氯(Cl):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常用于盐类的生成。
三、化学反应与方程式
1. 化学反应类型
- 化合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
例如:2H₂ + O₂ → 2H₂O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例如:2H₂O → 2H₂↑ + O₂↑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例如:Zn + CuSO₄ → ZnSO₄ + Cu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₂O
2. 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获得电子被还原。例如:Fe + CuSO₄ → FeSO₄ + Cu,其中Fe被氧化,Cu²⁺被还原。
四、溶液与浓度
1. 溶液的定义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例如:食盐水是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的。
2. 浓度表示方法
- 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3. 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
五、有机化学基础
1. 碳的结构与性质
碳原子能形成四个共价键,因此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2. 常见有机物
- 甲烷(CH₄):最简单的烷烃,无色无味。
- 乙烯(C₂H₄):含有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
- 乙醇(C₂H₅OH):常见的酒精,可用于消毒和燃料。
- 乙酸(CH₃COOH):醋的主要成分,具有酸性。
3. 有机反应类型
- 加成反应:如乙烯与溴的反应。
- 取代反应:如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 氧化反应:如乙醇的燃烧。
六、化学实验基础
1. 常用仪器
如试管、烧杯、量筒、酒精灯、漏斗、蒸发皿等。
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 实验前检查装置是否严密。
- 加热时注意控制温度,防止液体暴沸。
- 使用易燃、易爆试剂时要特别小心。
3. 常见实验现象
- 颜色变化:如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红色铜。
- 沉淀生成:如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气体产生: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释放CO₂。
结语
通过对2017年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与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化学知识框架,提升应试能力。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多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希望以上内容对广大高中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在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