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15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组反映农村生活、四季变化与农事劳作的诗作,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等不同季节的篇章。其中,“其二”指的是该组诗中的第二首,而“15”可能为误标或版本差异,因为原诗并无“15”之说。若按常规理解,应为“其二”,即《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一、原文及作者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是范成大描写农村夏日生活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晚年归隐田园,对农村生活有深刻体会。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绘乡村风光和百姓生活,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诗意解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夏日农村中男女老少各司其职、忙碌劳作的景象,展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
- 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在田间除草耕作,晚上则在家纺麻织布。这句诗表现了农民一天的辛勤劳作,体现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 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里的年轻人各自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里“儿女”泛指村中的男男女女,强调他们在家庭和生产中的角色。
-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参与耕田和纺织。这里的“童孙”指的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尚未成年,还未具备劳动能力。
- 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
但他们却在桑树荫下模仿大人种瓜。这句诗描绘了孩子们虽然还不能真正参与农事,却已开始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对劳动的向往和传承。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展现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以及农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勤劳精神。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敬意与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模式。
此外,诗中“童孙学种瓜”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儿童的天真与好奇,也暗示了农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寓意深远。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画面感强:全诗仅20字,却通过四个场景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2. 情感真挚,贴近生活:诗人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
3. 象征意味浓厚:如“桑阴”“种瓜”等意象,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寄托了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五、结语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对农村生活的写实,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农民的辛劳与智慧,也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情厚意。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对土地、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