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王冕好学》原文和译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章以典雅、严谨著称。他所撰写的《王冕好学》是一篇记述人物事迹的散文,讲述了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王冕的才华与毅力,也体现了作者对品德与学问的推崇。
一、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命牧牛陇上。冕放牛,辄于旁读书。或问:“汝何不牧?”曰:“吾欲读书。”父怒,鞭之。然冕愈益勤。后遂得通经史,工画梅,号“梅花屋主”。
尝游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旷神怡。因题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时人皆叹其才。
又尝夜坐古寺,月明风清,独吟自语,若有所思。人问其故,曰:“吾志在天下,愿为苍生谋。”
卒年五十四,葬于西泠桥畔。后人慕其德,立祠于孤山,岁时祭祀,不绝如缕。
二、译文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他小时候家境贫穷,父亲让他去田间放牛。但王冕在放牛的时候,常常在旁边读书。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放牛?”他说:“我想读书。”父亲生气,打了他一顿。但王冕更加勤奋学习。后来他通晓经书和历史,擅长画梅花,被称为“梅花屋主”。
他曾游览西湖,看到湖光山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诗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时的人们都赞叹他的才华。
他又曾在夜晚独自坐在古寺中,月光明亮,风清气爽,他一个人吟诗自语,好像在思考什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的志向在于天下,希望能为百姓谋求福祉。”
王冕去世时五十四岁,安葬在西泠桥边。后人敬仰他的品德,在孤山立了祠堂,每年祭拜,从未断绝。
三、文章赏析
《王冕好学》虽篇幅不长,却生动刻画了一个出身贫寒却立志求学、最终成就非凡的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如放牛时仍不忘读书、游西湖时抒发胸怀抱负、夜读古寺时的沉思等,展现了王冕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
宋濂以简洁的语言,将王冕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好学”精神的高度赞扬。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鼓励后人无论环境如何,都应坚持学习,追求理想。
四、结语
王冕的一生,是勤奋与才华并存的典范。他在困苦中不放弃,于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一代名家。宋濂通过这篇短文,不仅记录了一位杰出人物的事迹,更寄托了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正如文中所言:“吾志在天下,愿为苍生谋。”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