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过程为主线,结合历史传说与亲身见闻,探讨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全文语言简练、思路清晰,体现了苏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若洪钟,在宋时犹有此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曰:“此世所以不传也。盖音谬也。”
余方心动欲往,遂命仆人载酒食,与子瞻同行。夜泊绝壁之下,大石横卧,上有青苔,乃知其为石钟山。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数十人,中有空穴,宛转如钟,故名石钟山。余是以叹曰:“士大夫多以不涉水而轻信传者,或至于此也。”
二、翻译
《水经》中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像敲打大钟一样。在宋代时,这种声音还能听到。我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担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于是有机会看到那座被称为石钟山的地方。寺庙里的和尚让一个小孩子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选几块敲打,发出“硿硿”的声音。我对他说:“这就是世人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吧,大概是声音错了。”
我当时心中很激动,想亲自去查看,于是叫仆人带上酒菜,和儿子苏瞻一起出发。夜里停泊在陡峭的山壁下,一块大石头横卧在那里,上面长着青苔,这才明白这就是石钟山。慢慢观察后发现,山下全是石缝,不知道有多深,微弱的波浪进入其中,形成波涛汹涌的样子,才有了这样的声响。
我们乘船回到两山之间,看见一块大石头正对着水流,可以坐几十个人,中间有个空洞,形状弯曲如同钟形,因此称它为石钟山。我因此感叹道:“士大夫们大多因为没有亲自到水边考察,就轻易相信传言,结果往往闹出笑话。”
三、注释
- 《水经》:古代地理著作,记载各地水道及沿岸景观。
- 彭蠡:即今鄱阳湖。
-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
- 硿硿然:形容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 齐安:地名,今湖北黄冈一带。
- 临汝:地名,今河南临汝。
- 长子迈:苏轼的长子苏迈。
- 德兴:县名,位于江西。
- 徐而察之:慢慢地仔细观察。
- 涵澹澎湃:形容水波荡漾、奔腾的样子。
- 士大夫:古代官僚阶层,常指文人官员。
四、赏析
《石钟山记》不仅是苏轼一次实地考察的记录,更是他对“求真”精神的体现。文章通过对比前人传说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批判了那种不加思索、轻信传闻的态度,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文中描写细致生动,语言流畅自然,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双重才华。
五、结语
《石钟山记》虽是一篇游记,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不应盲目听信传言,而应亲自观察、深入思考。这种求实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