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云外【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九霄云外”是一个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甚至完全不切实际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形象性。
一、成语出处与典故
“九霄云外”最早源于古代对天空的想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霄”指的是极高的天空,是道教中所称的九重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空间。“云外”则指云层之外,即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因此,“九霄云外”最初是用来形容极高之处,后来逐渐引申为比喻人或事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甚至是荒诞不经。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表明“九霄云外”最早出自哪部典籍,但其意象来源于古代神话和宗教文化,如《道藏》中提到的“九重天”,以及《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神话传说。
二、成语释义
九霄云外:原指极高的天空,后用来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形容人的思想、行为脱离现实,不切实际。
基本含义:
- 指人或事物远离现实、不切实际。
- 常用于批评某人想法过于理想化或脱离现实。
- 也可用于描述某种状态或环境极为遥远、难以触及。
三、成语用法
“九霄云外”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形容人思维脱离现实
例句:他整天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简直把现实丢到了九霄云外。
2. 描述事情遥不可及
例句:这种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放在九霄云外。
3. 表示对某事的忽视或不在意
例句:他对这件事毫不在意,仿佛已经忘到了九霄云外。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天涯海角
- 遥不可及
- 不切实际
- 脱离现实
- 空中楼阁
反义词:
- 切实可行
- 脚踏实地
- 实实在在
- 近在咫尺
五、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九霄云外”在日常语言中使用广泛,但在正式场合中应谨慎使用,因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容易让人觉得说话者带有讽刺或批评的意味。此外,在写作中若想表达一种超然、理想化的意境,也可以适当使用,但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六、总结
“九霄云外”作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空的敬畏与幻想,也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不能一味地沉溺于空想之中。
通过了解“九霄云外”的来源、意义与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技巧,使其在表达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