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古文教学一直是难点与重点并存的内容。《兰亭集序》作为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代表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本文记录了一节关于《兰亭集序》的课堂教学实录,旨在展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辨能力。
一、导入环节: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兰亭图景的图片,配合轻柔的古琴音乐,营造出一种清雅悠远的氛围。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为什么它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提到“兰亭”是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有的则对“天下第一行书”产生好奇。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兰亭集序》,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场合。”由此引出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在初步朗读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节奏。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内容,强调文章的结构层次:
- 描写兰亭集会的环境与人物活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 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第三段:由感伤转为豁达,提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深刻认识。
通过分段讲解,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脉络。
三、细读品析:语言赏析,感悟意境
在这一环节,教师选取文中经典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自然中获得的精神愉悦。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人生若梦”的理解。有学生表示:“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但面对时间流逝、生命有限,也会感到无奈。”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增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深化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如果让你写一篇‘现代版兰亭集序’,你会怎样描述今天的聚会?你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从校园生活出发,有的从社会现象入手,展现出较强的创造力与思辨力。
教师总结道:“《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字之美,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王羲之一样,用心感受生活,用笔书写心灵。”
五、课后作业: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兰亭集序》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死生亦大矣”的理解;
3. 搜集有关王羲之的资料,了解其书法艺术与历史地位。
结语:
本节课以《兰亭集序》为核心,通过多角度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感受古典之美,在情感共鸣中体悟人生真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文本内容,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