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真的撑不住了,求给个答案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01:22:13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背景及文章结构。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 培养学生分析语言、体会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内涵。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悟亲情的珍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体会真挚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父亲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如老照片、家庭合影等)。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句,思考“你是否也有过类似‘背影’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父子亲情的短视频或展示几张温馨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提问:“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看到亲人背影时感到特别感动?”

2.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标出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10分钟)

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件?

-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候?

- 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精读与品析

1. 重点段落分析(15分钟)

选取课文第4、5段进行精读,分析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动作描写。

-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动词(如“蹒跚”、“攀”、“缩”、“倾”),体会动作背后的深情。

- 讨论:“为什么作者会特别描写父亲的背影?”

2. 情感体验(10分钟)

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片段,感受文字中的情感力量。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背影”故事。

3. 语言品味(10分钟)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 举例分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拓展与升华

1. 主题深化(10分钟)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 除了父亲的“背影”,你还想到哪些人身上有“背影”般的感人瞬间?

- “背影”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什么?(如亲情、责任、成长等)

2. 写作训练(15分钟)

布置小作文:以“我的______的背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 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 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 字数不少于400字。

3.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背影”所承载的情感意义。

-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朱自清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匆匆》,比较其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

一、课文

1. 事件:父亲送别,“背影”出现两次

2. 情感:从嫌弃到理解、感动

二、重点分析:

1. 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体现父爱

2. 背影象征:父爱、牵挂、成长

三、写作启示:

1. 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2. 情感表达的真实与深刻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背影》中蕴含的深厚情感。部分学生在写作环节表现出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今后可在课堂中更多地引入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