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六国论》的作者是( )
A. 苏轼
B. 苏辙
C. 苏洵
D. 王安石
答案:C
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出自《六国论》的( )
A. 开头
B. 中间
C. 结尾
D. 无此句
答案:A
3. 《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中的“赂秦”指的是( )
A. 六国向秦国行贿
B. 秦国向六国行贿
C. 六国之间互相贿赂
D. 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答案:A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赂秦耶?——率领
B. 盖失强援——大概
C. 与嬴而不助五国——和
D. 始速祸焉——开始
答案:B
5.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A. 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没有团结一致
B. 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贪图小利,向秦国行贿
C. 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秦国太强大
D. 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内部腐败
答案:B
二、填空题
1. 《六国论》是一篇__________散文,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议论文;苏洵
2. 文中提到“……故曰:弊在赂秦也”,其中“弊”指的是__________。
答案:弊端、问题
3. 作者认为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赂秦
4.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里的“小则”、“大则”表示__________。
答案:程度递进
5. 作者通过六国的历史教训,旨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要__________。
答案:警惕割地求和的错误做法
三、简答题
1. 简述《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即六国为了暂时保全自己,不断向秦国行贿,结果导致自身力量削弱,最终被秦国所灭。文章强调国家的存亡不能依靠妥协和退让,而应积极应对,维护国家利益。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醒后人不要因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尤其在面对强敌时,应采取明智的战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 文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抱薪救火”本意是抱着柴火去救火,反而使火势更大。文中用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六国以土地换取和平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最终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这种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这段话的意思是:六国和秦国本来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不靠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机会。如果现在拥有如此广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那就比六国还要糟糕了。
2. 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是什么?
答:
作者借六国的历史教训,讽刺当时北宋王朝在面对外敌(如辽、西夏)时,采取妥协退让、割地求和的政策,警示当权者不应重蹈六国覆辙,应积极进取,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五、作文题
结合《六国论》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参考立意:
- 勿以妥协换和平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 战略眼光决定国家命运
附:参考答案汇总
| 题型 | 题目 | 答案 |
|------|------|------|
| 选择题 | 1 | C |
| 选择题 | 2 | A |
| 选择题 | 3 | A |
| 选择题 | 4 | B |
| 选择题 | 5 | B |
| 填空题 | 1 | 议论文;苏洵 |
| 填空题 | 2 | 弊端、问题 |
| 填空题 | 3 | 赂秦 |
| 填空题 | 4 | 程度递进 |
| 填空题 | 5 | 警惕割地求和的错误做法 |
| 简答题 | 1 | 略 |
| 简答题 | 2 | 略 |
| 阅读理解 | 1 | 略 |
| 阅读理解 | 2 | 略 |
---
温馨提示: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六国论》课文进行练习设计,适合学生课后巩固或教师教学使用。如需进一步拓展阅读或写作指导,可继续提供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