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深刻情感的写作手法。
- 掌握新闻报道中“没有新闻”的特殊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历史沉重感。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历史悲剧的敬畏之心,增强历史责任感。
-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文明中的黑暗面,思考和平与人性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标题的深意;体会作者在平静叙述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 难点:如何从语言风格入手,分析文章中“无新闻”背后的新闻价值;理解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影像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认为‘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如果有人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你会怎么想?”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如“阳光明媚”、“孩子们的笑声”等,初步感知文章的反差与矛盾。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否真的没有新闻?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标题解读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表面看是说这个地方没有值得报道的事情,实则是一种讽刺。
- 这种“无新闻”的说法恰恰揭示了奥斯维辛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其恐怖程度已经超越了普通新闻的范畴。
2. 语言特色分析
- 文章采用冷静、克制的叙述语气,与内容的沉重形成强烈对比。
- 例如:“今天,人们在奥斯维辛参观时,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花园,听到的是孩子们的笑声。”这种反差让人感到震撼。
3. 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悯与愤怒。
- 提问:“如果你是参观者,看到这些景象,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奥斯维辛?它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
- 讨论:在当今世界,是否存在类似“奥斯维辛”的现象?我们该如何面对?
2. 写作训练
- 假设你是记者,写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要求突出“无新闻”的主题,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不是因为这里没有发生过事情,而是因为它的惨烈已超越了新闻的范畴。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历史不能遗忘,和平需要珍惜。每一个人都应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四、板书设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
标题含义:无新闻 = 有大新闻
语言风格:冷静克制,反差强烈
情感表达:悲悯、愤怒、反思
现实意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以“我眼中的奥斯维辛”为题,表达你的感悟。
2. 阅读《安妮日记》或《活着》,比较不同作品中对苦难的描写方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