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什么意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一句出自《尚书·大禹谟》的古语,意思是:在国家事务上能够勤劳敬业,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节俭持家。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中应有的品德和责任感,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也有对家庭的关爱与节制。
一、词语释义
- 克勤于邦:“克”在这里是“能够”的意思,“勤”指勤奋、尽责,“邦”指的是国家或朝廷。整句意思是:能够在国家大事上尽心尽力、勤勉工作。
- 克俭于家:“俭”是节俭、简朴,“家”指的是家庭。整句的意思是: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做到节俭持家、不浪费资源。
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标准,即一个人不仅要在公共事务中尽职尽责,还要在私人生活中保持简朴和自律。
二、出处与背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原文为: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
这句话原本是大禹对他的臣子皋陶说的,用来赞美那些既能为国效力,又能持家有道的人。后世常引用这句话来倡导一种既爱国又爱家、既敬业又节俭的道德风尚。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个人而言:它提醒人们要具备责任心和自律精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努力奋斗、勤俭节约。
2. 对家庭而言:提倡节俭持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铺张浪费,增强家庭的经济稳定性。
3. 对社会而言:鼓励人们在公共事务中尽职尽责,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时在个人生活中践行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相关名言与引申
除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类似的名言,如: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俭以养德”——说明节俭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 “勤能补拙”——强调勤奋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
这些思想都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的重要理念。
五、结语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仅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倡导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既要对国家尽责,也要对家庭负责;既要努力拼搏,也要知足常乐。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