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6.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书写“蒲公英”“假装”“观察”等词语。
-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美。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图片素材(如蒲公英、草地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蒲公英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清晨草地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出看到的景色。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草地吗?你觉得它是什么颜色的?”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草地的文章——《金色的草地》。”
2.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请教同学。
2. 检查预习情况
- 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 黑板出示生字词:蒲公英、假装、观察、玩耍、有趣、早晨、中午、傍晚、盛开、合拢。
- 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巩固识字。
3. 整体感知
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补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阅读,品味语言
-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地不是金色的?作者是怎么发现的?
-
“我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像小太阳。”
引导学生想象蒲公英的样子,感受作者的观察力。
- 第三段:
“到了中午,我发现草地变成了金色。”
提问:“为什么草地会变色?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个现象的?”
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的花在阳光下开放,花瓣张开时是金黄色的”。
- 第四段:
“我明白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和合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奇思妙想,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2.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
- 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
-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颜色?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实际
提问:“你有没有像作者一样,发现过身边的小秘密?请分享一下。”
2.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变化,并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感悟。
2. 情感升华
提问:“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
3. 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草地》,描述你观察到的景象。
五、板书设计
```
金色的草地
┌───────────────┐
│观察 发现 美丽│
│蒲公英 开放变化│
│小小的花大大的世界│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提升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