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张骞传》详解及翻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张骞传》作为一篇典型的古代人物传记,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简练,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素材。本文将对《张骞传》进行详细解析,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篇经典文本。
一、原文节选(部分)
>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二年,为郎。时匈奴降者言:“月氏在西方,与匈奴敌,欲击之。”天子曰:“吾欲通西域,使者往来,不可无使。”乃遣骞,以郎中为中郎将,送匈奴质子归国。
> 骞行数岁,卒得南越。南越王闻骞至,大喜,厚遇之。骞因说南越曰:“今汉王朝德,四方宾服。愿奉书以闻于天子。”南越王许之。骞遂西行,至大夏,见其地肥饶,人民安乐。
> 迁骞为太中大夫,封博望侯。后数岁,骞复使西域,始通中国与西域诸国交通。
二、词语解释
1. 建元二年: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前139年。
2. 郎:汉代官职,属于皇帝近臣,负责文书、侍从等事务。
3. 匈奴降者:投降汉朝的匈奴人。
4. 月氏: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曾与匈奴为敌。
5. 质子:古代诸侯之间互相派遣子女作为人质,表示信任。
6. 中郎将:一种高级武官职位。
7. 南越:古代南方的国家,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
8. 博望侯:张骞因功被封的爵位。
三、翻译参考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二年,他担任郎官。当时有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在西方,和匈奴是敌人,想攻打他们。”皇帝说:“我想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必须派人去联络。”于是派张骞担任中郎将,护送匈奴的人质回国。
张骞一路走了好几年,最终到达了南越。南越王听说张骞到来,非常高兴,热情款待了他。张骞趁机向南越王建议:“现在汉朝国力强盛,四方都来归附,我希望能带一封信呈报给天子。”南越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张骞随后继续西行,到了大夏,看到那里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安定。
后来,张骞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并被封为博望侯。几年之后,他又一次出使西域,从此开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往通道。
四、文章主旨
《张骞传》主要讲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他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文章赞扬了张骞勇敢、忠诚、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汉朝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五、考点分析
在中考语文中,《张骞传》常涉及以下考点:
- 实词理解:如“质子”“中郎将”“博望侯”等。
- 虚词用法:如“以”“之”“于”等。
- 句式翻译: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 内容理解:如张骞出使的目的、意义及其历史影响。
六、学习建议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多读多背: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汉代与西域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4. 练习翻译:尝试自己翻译课文,再对照标准译文,查漏补缺。
结语
《张骞传》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了解古代外交家的伟大事迹,激发爱国情怀与探索精神。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