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精品课件x】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人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2. 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创作时间、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3.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
二、作品简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中所作。诗题中的“左迁”即贬官之意,“蓝关”指蓝田关,位于今陕西蓝田县。“示侄孙湘”意为给侄孙韩湘看,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情感寄托。
此诗不仅是韩愈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他忠直不阿、忧国忧民精神的真实体现。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时期,佛教盛行,皇帝欲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论佛骨表》,力陈佛教之害,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此诗正是在贬谪途中所作,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四、诗歌内容解析
原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逐句赏析:
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贬的迅速与荒谬。朝奏夕贬,说明朝廷对他的态度转变之快,也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
2.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坚持正义、愿为国家除弊的决心。即使年老体衰,也不愿苟且偷生,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精神。
3.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秦岭高耸,雪阻归路,象征着前途渺茫、归家无望。
4.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预感自己可能死于贬谪途中,希望侄孙能为自己料理后事,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情。
五、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语言凝练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有力,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人格操守。
2. 对比鲜明,意境深远
诗中“朝奏”与“夕贬”、“欲为”与“肯将”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诗人不屈的精神;“云横”“雪拥”等自然景象则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氛围。
3. 用典自然,寓意深刻
诗中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秦岭”“蓝关”等地理名称,暗含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仕途的感慨。
六、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记述诗人被贬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社稷的忠诚、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亲人深厚的情感。全诗既有政治批判,也有个人抒怀,体现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七、教学建议
1. 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情境创设: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境。
3. 讨论探究:围绕“忠与勇”“家国情怀”等话题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4. 拓展延伸:比较韩愈其他作品,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了解其风格变化。
八、板书设计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背景】
- 贬官原因:谏迎佛骨
- 创作时间:元和十四年
- 情感:忧国、思乡、坚毅
- 语言:凝练、含蓄、感人
【主题】
- 忠君爱国
- 坚贞不屈
- 亲情深厚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
- 意境深远
- 情感真挚
```
九、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忠”与“勇”的理解。
3. 选择一首与本诗情感相近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并写出心得体会。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分析韩愈的这首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不同层面去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