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爱和男孩的诚实。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心理。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列宁与男孩之间的对话,感受人物情感变化。
- 难点:体会“一定”“会飞回来的”等词语背后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雀》这篇课文,还记得故事的大致内容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
学生A: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和小男孩一起寻找它。
教师:非常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灰雀的,小男孩又为什么没有说出来。
(二)回顾旧知(8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回顾以下几点:
-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 灰雀为什么会不见?
- 列宁的态度是怎样的?
- 小男孩一开始是怎么表现的?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读对话,体会情感(15分钟)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关键对话段落进行分析:
1.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一只灰雀了吗?”
教师提问:列宁为什么这样问?他的语气是怎样的?
学生B:他很温柔,好像在关心小男孩。
教师总结:列宁没有直接责备男孩,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询问,表现出他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2. 男孩低着头说:“没……我没看见。”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男孩当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C:男孩可能很害怕,不敢说实话。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会害怕?他心里在想什么?
学生D:他可能怕被批评,或者担心灰雀真的飞走了。
教师总结:男孩虽然没有说实话,但他的行为已经显示出内心的不安。
3.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但是一定会回来的。”
教师提问: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学生E:列宁是在给男孩一个台阶下,让他有机会说出真相。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的智慧和善良。
(四)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列宁、小男孩和灰雀。通过表演,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语言的微妙之处。
(五)拓展延伸(7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会主动承认错误,有的说会想办法把灰雀送回去。
教师总结:诚实是一种美德,面对错误时,勇敢地说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原谅和尊重。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 通过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 感受列宁的善良与智慧。
- 学会面对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四、板书设计
```
灰雀(第二课时)
列宁——关爱、智慧
小男孩——犹豫、诚实
灰雀——回归、温暖
关键词:关心、诚实、理解、尊重
```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生活中一次因为诚实而得到认可的经历。
2. 朗读课文,并尝试模仿列宁的语气进行朗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话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但在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想法时,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自信,今后可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