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实质性程序】在审计过程中,实质性程序是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和完整的重要环节。它与控制测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实质性程序的主要目标在于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无论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所致,从而为审计意见的形成提供充分、适当的依据。
实质性程序通常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财务报表披露项目的详细检查。这些程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细节测试,用于评估特定项目是否正确记录;二是实质性分析程序,通过比较数据之间的关系,识别异常波动或潜在问题。
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例如,对于高风险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计价和资产减值等,应加大测试力度,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判断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重大错报。
此外,实质性程序的执行还依赖于审计证据的质量和相关性。审计人员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如函证、监盘、计算、检查和分析等。只有在获取可靠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做出合理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实质性程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它不仅在审计的后期阶段发挥作用,也应在初步评估和风险评估阶段就开始准备。通过提前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总之,实质性程序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确保审计质量,维护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