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21 16:56:34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著名的散文,讲述了郑国在危急时刻,由烛之武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与外交才能。以下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逐句翻译,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灭亡的危机。郑文公派遣老臣烛之武前往秦国,通过分析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指出:如果秦国灭掉郑国,郑国的土地将被晋国占有,这会威胁到秦国的利益;而如果秦国不灭郑国,反而可以与郑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最终,秦穆公被说服,撤军并与郑国结盟,晋国也随后撤兵。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古代外交的智慧,也体现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一句一译)

原文 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和秦伯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一定会撤退。”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说:“我未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形势紧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郑国灭亡了,您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许之。 (烛之武)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见到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那就冒昧地麻烦您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您的力量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来往时供应他们的不足,这对您也没有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但早上渡河回来,晚上就在那里筑墙,这是您所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占领了郑国,又想向西扩张,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又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
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派杞子、逢孙、杨孙留守郑国,然后撤军。
子犯请击之。 狐偃请求攻击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郑伯说:“不可以。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到不了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失去自己结盟的人,是不明智;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 也撤军了。

三、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历史故事,更是一部生动的外交策略教材。烛之武凭借冷静的分析和巧妙的语言,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避免了郑国的灭亡。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逐句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与写作技巧。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