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作者亲临石钟山实地考察的经历,探讨了“钟声”产生的原因,体现了作者注重实践、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本文将对《石钟山记》的原文进行简要总结,并附上对应的白话翻译。
一、原文总结
《石钟山记》全文以作者游览石钟山为线索,叙述了自己对“钟声”来源的疑惑与探究过程。文章开头交代了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接着讲述了前人对此的不同说法,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石钟山因水击石而发声”的结论。文章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出苏轼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白话翻译 |
| 《石钟山记》 | 《石钟山记》 |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水经》记载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叫石钟山的山。” |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闻水上,世以此名之。 |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与石头相互撞击,声音从水面传出来,因此人们用这个来给它命名。 |
| 余方心动欲往,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我正想动身去那里看看,但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 |
| 独念杜少陵之诗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只是想到杜甫的诗中写道:“这里有高耸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流水和急流,在左右环绕。” |
|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因此感叹郦道元的简略,而嘲笑李渤的浅陋。 |
| 余谓童子曰:“此世所以不传也。盖音谬也。” | 我对书童说:“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大概是声音被弄错了。” |
| 盖石钟山者,不知其所以钟也。 | 石钟山这个名字,不知道它为什么叫“钟”。 |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 |
| 是故,莫不有声;然声止,则无复闻矣。 | 所以,没有不发出声音的;但声音停止后,就再也听不到了。 |
| 余是以悲夫古之人有大功于天下者,未尝不有声;而今人或无名,亦无闻焉。 | 因此,我悲哀那些古代有大功于天下的人,他们往往都有名声;而如今有些人没有名气,也没有声音。 |
三、总结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游记,更是一篇体现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文章。苏轼通过对石钟山“钟声”现象的实地考察,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语言质朴,逻辑清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面对未知,不应轻信传闻,而应亲自观察、思考和验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以上就是【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