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解释是什么】“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极端情况下,无论好坏、善恶都一同毁灭的状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玉石俱焚 |
| 拼音 | yù shí jù fén |
| 出处 | 《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
| 含义 | 比喻好人和坏人、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一起被毁灭。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灾难性事件中,所有事物一同受损或毁灭的情况。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多用于描述悲剧性结局。 |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玉石同毁、玉石俱碎 |
| 反义词 | 区分对待、择优保留、保全性命 |
二、详细解释
“玉石俱焚”最早出自《尚书·胤征》中的“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意思是:火焰烧到了昆仑山,玉石和石头都被烧毁了。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一种比喻,表示在某种灾难或冲突中,不论好坏都难以幸免,最终一起毁灭。
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历史或现实事件中,用来表达一种无奈、悲壮或讽刺的情绪。例如,在战争、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场景中,如果所有相关方都受到严重打击,就可以用“玉石俱焚”来形容。
三、使用示例
1. 历史场景:
在一场战乱中,百姓与官员一同遭难,可谓“玉石俱焚”。
2. 文学描写:
小说中描写一个家族因政变而覆灭,整个家族成员无一幸免,可称为“玉石俱焚”。
3. 现实比喻:
企业因经营失败而破产,员工和管理层一同失业,也可说是“玉石俱焚”。
四、结语
“玉石俱焚”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命运无常、灾难无情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往往没有绝对的幸存者,唯有共赴命运。这一成语在文化、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具有重要的表达价值。
以上就是【玉石俱焚解释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