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明月几时有全诗-明月几时有全诗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明月几时有全诗-明月几时有全诗,这个问题折磨我三天了,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31 17:53:27

一、原文欣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派政见不合,被贬至密州(今山东诸城)。中秋佳节,苏轼与弟弟苏辙虽远隔千里,却心心相印。在这样一个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独饮对月,触景生情,遂写下此词,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三、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苏轼以明月为媒介,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融入其中。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 意境开阔,想象丰富

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他不仅描绘了自己想要飞升天界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还通过“高处不胜寒”的反问,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可贵,突出了人间烟火气息的重要性。

3. 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无论是人事还是自然现象,都无法尽善尽美。然而,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真实而珍贵。

四、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词时,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美好祝愿。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