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以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乐师李凭演奏箜篌时的美妙意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他对音乐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进行《李凭箜篌引》的理解性默写时,不仅要准确背诵诗句,更要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象。以下是一些关键句的分析与默写要点:
1.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与环境,吴地的丝弦、蜀地的桐木制成的箜篌,在深秋时节被弹奏,连天空中的云朵都仿佛被这声音所吸引,停滞不动。这是对音乐力量的夸张描写,体现出李贺对音律的敏锐感受。
2.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此处运用神话人物“江娥”与“素女”,将音乐与神话联系起来,表现了乐声的哀婉动人。李凭作为演奏者,其技艺高超,能打动神灵,令人感叹。
3.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通过比喻与拟人手法,将音乐的清脆与柔美形象化。昆山之玉破碎,凤凰为之鸣叫;芙蓉因泪而泣,香兰则因乐声而欢笑,展现出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变化。
4.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诗人用“十二门”指代长安城门,表现音乐的影响力之大,连寒冷的光线都被融化;“二十三丝”指的是箜篌的琴弦,其音色令天帝也为之动容。
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形容乐声的震撼力,甚至使天崩地裂,秋雨倾盆。这种夸张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李贺诗歌中“奇崛”的风格。
6.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音乐不仅感动了天界,还让神山中的神妪为之教授,连老鱼和瘦蛟也随着节奏起舞,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魔力。
7.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最后几句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吴质)和玉兔,因音乐而无法入眠,露水打湿了玉兔,表现出音乐超越现实、触及仙境的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凭箜篌引》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更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画卷。在理解性默写时,应注重把握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语言特色,避免机械记忆,而是结合诗意进行深度理解。
总之,掌握《李凭箜篌引》的理解性默写,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对古诗文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