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测量气温》教学设计(6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方法。
- 能够记录和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气温变化情况。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在小组合作中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记录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气温的测量步骤。
- 难点:理解气温变化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记录并分析数据。
三、教学准备
- 教具:温度计若干(每组一个)、记录表、黑板、多媒体课件
-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记录表格、铅笔、橡皮等文具
- 环境布置:教室内设置“气象角”,展示天气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张天气预报图,问:“你们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吗?”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测量气温。”
2. 新授内容(15分钟)
- 认识温度计:
展示温度计实物,讲解其结构(玻璃管、水银柱、刻度等),强调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能用手直接拿玻璃部分、避免碰撞等)。
- 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① 将温度计放在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
② 等待几分钟,直到水银柱稳定;
③ 读数时视线与水银柱顶端平齐;
④ 记录数值并标注时间。
- 学生模仿练习:
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3. 实践活动(20分钟)
- 任务一:分组测量
每组选择不同的地点(如教室、操场、走廊)进行气温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安排:上午9:00、10:00、11:00各测一次。
- 任务二:数据分析
各组汇总数据,比较不同地点的气温差异,讨论可能的原因(如阳光照射、遮挡物等)。
4. 总结提升(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测量的关键步骤。
- 提问:“如果我们想了解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应该怎么做?”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拓展思维。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堂记录表,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描述当天的气温变化。
- 预习下一节课《认识天气现象》。
五、教学评价
-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 成果性评价:根据学生完成的记录表和观察日记进行综合评分。
-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填写简单的学习反思表,表达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疑问。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动手实践与合作学习,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计的读数还不够熟练,今后可在课前增加模拟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
附:教学资源推荐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科学启蒙》教材(三年级下册)
- 天气预报视频片段(用于课堂导入)
- 温度计使用动画演示(辅助教学)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