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

2025-11-07 06:09:08

问题描述:

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在线等,求秒回,真的很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7 06:09:08

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休戚与共”是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承担欢乐与忧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

成语出处

“休戚与共”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晋之好,非一日之功,其言也,休戚与共。”意思是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共担忧乐的基础上的。后来,“休戚与共”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朋友、同事、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背景

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最终回国即位,成为一代明君。他深知自己能够成功,离不开身边忠臣良将的支持。其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曾在重耳落难时割股啖君,助其度过难关。重耳即位后,介子推却不愿受封,隐居山林。晋文公为了寻找他,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屈,最终被烧死。晋文公深感愧疚,于是以“休戚与共”来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与敬仰。

成语含义

“休戚与共”字面意思是“欢乐与忧愁共同承担”,引申为:在困难和顺境中都愿意一起面对,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它强调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责任上的担当。

信息总结表:

项目 内容说明
成语名称 休戚与共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原意 秦晋两国友好关系建立在共同承担欢乐与忧愁的基础上
引申义 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共同承担欢乐与忧患
故事来源 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成语用法 多用于描述朋友、同事、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团结精神
文化意义 强调忠诚、信任与责任感,体现中华文化中“同甘共苦”的价值观

通过了解“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古人对友情与忠诚的重视,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时应具有的团结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