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为古计量词】“寻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作形容词,表示“普通、平常”,如“寻常百姓”、“寻常之事”。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寻常”并非仅是形容词,它还是一种古老的长度单位,具有明确的计量功能。了解“寻常”的本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一、
“寻常”作为古代计量词,源于先秦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主要用于丈量距离或长度。其具体数值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致在“一寻”等于“八尺”,“一常”等于“十尺”或“一丈”的范围内。因此,“寻常”可以理解为“一寻一常”,即“八尺加十尺”,合共十八尺,约合今制约5.4米左右(按汉制一尺约为0.231米计算)。
在古代文献中,“寻常”常用于描述空间范围或物体大小,如《孟子》中有“方寸之地,足以容身;寻常之室,足以安神”,此处“寻常”即指空间大小。此外,“寻常”也常与“尺寸”、“步”等其他计量单位并用,构成丰富的古代度量体系。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词语名称 | 寻常 |
| 词性 | 古代计量词(也可作形容词) |
| 含义 | 表示长度单位,一“寻”=八尺,一“常”=十尺或一丈,合为十八尺 |
| 历史时期 | 先秦至汉唐时期较为常见 |
| 现代含义 | 作形容词,表示“普通、平常” |
| 文献出处 | 如《孟子》、《左传》、《史记》等古代典籍 |
| 计量换算 | 汉制一尺≈0.231米,一“寻常”≈18×0.231≈4.16米(不同朝代略有差异)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空间大小、建筑规模、物体尺寸等 |
三、结语
“寻常”作为古计量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空间和距离的量化认知。虽然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其本义,但在阅读古文或研究古代文化时,了解“寻常”的原始意义仍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这一词汇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如何描述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方式。
以上就是【寻常为古计量词】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