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影响,初步掌握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科学记录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影子的关系。
- 难点:理解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手电筒(模拟太阳)、木棍或小旗杆、白纸、量尺、记录表。
- 教学课件:太阳运动示意图、影子变化动画。
- 学生分组:每组4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早上和中午时,自己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播放一段关于太阳与影子变化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活动(20分钟)
活动一:模拟太阳与影子的变化
- 每组发放一根木棍和一张白纸,将木棍竖直插在纸上。
- 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不同角度照射木棍,观察影子的变化。
- 记录不同角度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活动二:实际观察(户外)
- 在阳光充足的时间段,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观察。
- 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影子长度和方向,并记录数据。
- 引导学生比较上午、中午、下午影子的变化规律。
3. 分析与总结(10分钟)
-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太阳位置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轨迹,解释影子变化的原因。
- 总结:太阳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4. 巩固练习(5分钟)
- 提问:如果太阳在正南方,影子会朝哪个方向?
- 小组讨论并画出影子示意图。
- 教师点评并补充说明。
5. 拓展延伸(5分钟)
- 介绍古代利用日晷计时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太阳和影子来判断时间。
- 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物体的影子变化,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太阳和影子
1. 影子的形成:光被遮挡
2. 太阳位置变化 → 影子方向、长度变化
3. 太阳高 → 影子短;太阳低 → 影子长
4. 日晷:利用影子计时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动手实验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太阳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