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一节初中语文课的听课与观察。这节课的主题是《背影》,授课教师为该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整堂课结构清晰、节奏适中,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掌控能力。
课程开始时,张老师通过一段简短的导入视频,引出了“父爱”这一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内容真实感人,配合背景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父亲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适时进行点拨与引导。例如,在分析“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时,她提问:“你觉得这个动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认为这是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也有人提到其中包含的无奈与辛酸。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补充了一些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课堂互动环节中,张老师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我”和“父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表演中表现出色,展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此外,张老师在课堂小结部分总结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了拓展阅读任务,推荐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匆匆》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作业设计合理,既有基础巩固,也有思维拓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总体来看,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轻松而有序。张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是一节值得借鉴的优质课例。
通过此次课堂观察,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